|
1.jpg (39.67 KB, 下載次數: 18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1 23:17 上傳
燙畫石的母巖主要位于云南水富縣境內的牛心山。據當地考察,其總儲藏量約為1200萬立方米。云南境內的資源利用多以開采切割打磨為主,體量較大。進入四川宜賓、滬州境內的燙畫石,是從此處母巖剝離經橫江進入長江的,以欣賞原石為主。
燙畫石的種類
2.jpg (49.09 KB, 下載次數: 18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1 23:18 上傳
從色彩和表現特色上,燙畫石大致可分為四類:
3.jpg (74.63 KB, 下載次數: 2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1 23:18 上傳
棕黃色燙畫石:燙畫石中數量最多、最為常見的品種,為乳白或淡黃底色,深黃至棕褐色圖紋。這類燙畫石無論色彩與表現形式,都與燙畫工藝最為近似。其中由多條光滑的弧線或曲線組成圖案、畫面類似花瓣、山巒等內容的,與芙蓉石構圖特點極為類似,只是色彩單純,被稱為“白芙蓉”(圖2)。
紅色燙畫石:底色也以乳白色為主,其上紅色紋樣構成圖案,紅白相映,色彩鮮明,偶爾夾雜黃色過渡暈染。紅色燙畫石中的少數品種,以極細的、繁密的短線條構圖,有鉛筆畫的韻味,極有藝術表現力。總體來講,紅燙畫石數量不多,成畫難度較高(圖3)。
黑色燙畫石:黑色燙畫石多為青灰底色,黑色線條勾勒或塊面暈染,肅穆悠遠,意蘊深沉,但數量更少(圖4)。
漢畫石:這是燙畫石中的一個特殊種類,略似漢代畫像石,以灰白、灰黃底色為主,圖紋為深棕或灰黑色,多帶淺浮雕,有指甲紋。畫面以塊面為主,少見線條,風格簡練樸拙,一般不重細節刻畫,而強調整體氣韻,頗有古風(圖5)。
燙畫石的特色
康定斯基在其專著《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中,主張以點、線、面、色來體現藝術的內在需要,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情感,這也是現代平面視覺藝術的特點之一。而燙畫石在點、線、面方面的表現堪稱優異。
線的豐富
燙畫石最具表現力的是線條。燙畫石的線條表現形式豐富多樣,風格各異,常形成不同的畫面效果。
飽滿的弧線:燙畫石上的弧線光滑、流暢,充滿張力,筆力十足,似極具功力的藝術家的創作。這在白芙蓉類燙畫石上體現得最為充分。無數弧線的疊加,則呈現一種繁復、雍容而又神秘的美感。這類燙畫石與燙畫工藝最具相似之處,往往弧線深刻有力,輔以同系色彩的暈染、漸變,形成豐富的畫面層次,無論形成山川景物,還是花卉人物,抑或單純欣賞線條變化之美,都可堪欣賞收藏(參看圖1)。
連綿的橫向曲線:燙畫石上的橫向曲線最適宜表現自然山川,往往具有連綿悠遠、層層疊疊的效果,簡淡而不失筋力,有如金絲鐵線,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參見圖4)。
短促的直線:繁密、簡短的直線條一般出現在紅燙畫石中,這類線條叢叢簇簇,多為同一方向,看似表現手法簡單,但能在反復中形成韻律感,有如鉛筆畫,以種特殊的方式刻畫渲染,具有獨特的表現效果(圖6)。
點的韻律
與線條豐富的表現力相比,燙畫石的點容易被人忽略。事實上,燙畫石上的點往往很有規律性,或縱橫成行列,或發散向四周,并在有序中輔以大小、疏密的變化,形成韻律感。在燙畫石上,點如單獨成畫,則似書法,似石刻,洋洋灑灑;如做線條、塊面的輔助手段,則如佛像周圍的點點光斑(參看85頁“千手觀音”),如繪畫名品上的名家題款(圖7),成為豐富畫面內涵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段。
面的意蘊
燙畫石上的塊面有虛有實,各有不同意蘊。在白芙蓉等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畫面中,塊面往往是一種同色系而略為淺淡的色彩鋪陳和過渡,如宣紙上暈染的淡墨,通過對線條的襯托表現主題,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而在漢畫石上,塊面往往成為畫面的主體。漢畫石上的塊面不僅“實”,而且富于質感,有種樸拙、大氣、渾厚的韻味,古意盎然(參見圖5)。
色的單純
燙畫石又被一些石友稱為“淡畫石”,大約就是由于其色彩的單純、淡雅。燙畫石用色極簡,多為同色系的深淺搭配,淺色為底,深色勾勒,或淡黃配以棕褐,或青灰配以黑色,素潔雅致,絕少雜色。即使色彩鮮艷的紅燙畫,也是紅白對比,清晰明快。
色彩的單純決定了風格的簡約,也確定了燙畫石簡淡雅致的主題格調。
藝術的魅力在于獨特。色彩的單純,點、線、面的形式美感,使燙畫石成為一個具有特殊藝術風格的石種,充滿感染力,令人過目難忘。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 中國奇石展 www.hongbao1990.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