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jpg (93.08 KB, 下載次數(shù): 57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0-2 09:40 上傳
中國奇石展(www.hongbao1990.com)奇石原本就是可供人們賞玩的天然石頭,而天然石頭滿世界都是。在人們周圍的高山、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甚至沙漠的任意地方都能找到天然石頭,即使表層見不到,向下或向里的深處一定都有。奇石源自這些最普遍存在的天然石頭,當然就必須是其中的“佼佼者”,要一萬、十萬、百萬、千萬甚至億萬中挑一,否則就沒法體現(xiàn)它的稀有、奇異以及讓人們從中獲得驚喜、愉悅等特殊性。但現(xiàn)在卻有一種怪現(xiàn)象,即奇石似乎無處不在、遍地都有、俯拾皆是……各地的每條河都有人在揀,每座山都有人在挖,所謂的精品乃至極品更是滿天飛,一些愛好和收藏奇石的人,動輒就擁有幾百上千直至上萬塊,家里塞得滿滿當當,甚至房前屋后都堆得像小山……能有如此熱情,精神固然可嘉,但卻未必值得提倡。原因很簡單,一塊天然石頭能否成為奇石,盡管更多表現(xiàn)為人們的思想認知和心理感受,但它畢竟也有個大體界限。就像凡是捏得住筆的人都能在紙上寫字一樣,但寫的字并不能都被稱為書法作品,除非它已經(jīng)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比如用墨運筆流暢、章法布局協(xié)調(diào)、字詞文句得體、題款用印和紙張裝裱適宜,等等。誰也不會傻到把小學生涂鴉的文字當書法,更不會把別人在廢舊紙張上練手的字兒當作品藏!而現(xiàn)在的奇石賞玩領(lǐng)域,就恰恰陷入了這個誤區(qū),稍微有點形、有點紋或有點色的石頭都往家里扛,而根本不問其在形紋質(zhì)色皮意等方面是否都已經(jīng)達到了作為奇石的最起碼標準。如此濫竽充數(shù)之風,實在需要好好剎剎。
誤區(qū)之二:利字當頭
640.webp (1).jpg (56.72 KB, 下載次數(shù): 55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0-2 09:40 上傳
人們在賞石時總是對某些畫面奇巧、形狀怪異的石頭產(chǎn)生濃厚興趣,甚至認為造型復(fù)雜必定“難度”大,造型簡約必定“難度”小。其實,所謂奇石造型的難與不難,從審美心理學角度講是相對而論的,一味追求搜奇獵怪,則無益于賞石藏石。但凡事都須有個度,過了就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古玩字畫,之所以能讓古今中外文人雅士乃至富商巨賈們推崇追捧,有市場能夠交換確實功不可沒,但過度的市場化,在把古玩字畫的價格推上了天的同時,也讓造假作偽行當成了氣候,并由此造成了假貨贗品橫行,真品在市場上幾乎無跡可尋,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敬而遠之,即便是心有不甘者也必須用“多看少動”戒條來約束自己!相對而言,奇石由于源于自然,主要靠人們揀拾發(fā)現(xiàn),然后再解讀配座欣賞,經(jīng)濟成本相對較低,人們只要喜歡,有些天資悟性,加上一定文化積累,就能夠較快入門,一般普通百姓都能基本接受,這本來是奇石的優(yōu)勢,應(yīng)該發(fā)揚廣大。但很不幸,市場總是很殘酷,逐利才是永恒主題,有了“利”字在前,理智被邊緣化就成了趨勢——奇石價格在近幾年的走向就是風向標,已經(jīng)瘋狂得就剩下一個“漲”字!而且越漲越見不到好東西,使得市場幾乎成了尚不具備成為奇石基本條件、動了手甚至根本就是人工制造的偽劣石頭集結(jié)地!如果不及時轉(zhuǎn)向,古玩字畫曾經(jīng)走過的老路,極有可能就在奇石這個新興產(chǎn)業(yè)的將來不遠處。所以,把“利”字看得淡些,已經(jīng)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