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發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宮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系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澤,人們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中國玉作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一百余處,中國歷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體現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國古代最高階級,和田玉在成為真玉的同時,也就成為帝王用玉。此后,經過無數的歲月,和闐玉方才走入民間。 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的“國石”。它象一顆明珠,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和田玉與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謂淵源深遠。我國考古學者最新研究考證并提出了中國在石器和青銅器、鐵器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早在新石器時代,昆侖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并作為瑰寶和友誼媒介向東西運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田玉歷來是中國各民族友誼的象征物,和田玉作為歷史的鑒證,雄辯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殷商開始,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工藝美術新時代登上了華夏民族的玉壇,才出現了稱譽世界的“東方藝術”,才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玉器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貴遺產。 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李約瑟)。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說詮釋和田玉并賦予“德”的內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并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國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這種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同時,又將玉與君子結緣,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中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范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于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中國國家的產生與玉文化國家的產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取決于許多因素。但通過對玉的研究明顯看出,玉在中國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起過極大的推動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玉促進文明社會 玉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從而為國家產生打下了基礎: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在國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會的產生。文明社會所包含的現象和內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應用、專門治人的勞心者階層的形成、手工業工匠和作坊的產生、宗教和巫師的出現、工藝美術、裝飾繪畫及其它藝術品的大量創作和運用等。在這許許多多的文明現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產物相比,有過獨占鰲頭、特別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識演化成國家意識 玉的一些原始意識逐步演化成了國家意識:同任何國家產生一樣,中國的國家歷史也經歷過由血緣氏族組織向地域組織演進、由氏族社會向古代都市演進的歷程。從村落社會到村群社會再到國家政治的過程,這是國家產生的一般軌跡,這其中國家意識的產生和形成是關鍵。玉圖騰作為一個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當時人們已有了氏族、組織和地域組織的意識,而且這種意識必然要進一步發展擴大,青銅器的使用,推動了這種發展進程。當玉器的產生和對其的追求進一步發展時,人們賦予了玉器更為豐富的觀念形態和內容,這些觀念和內容不再是一個氏族或一個村落所獨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線,成為相當大范圍內人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時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廣泛出土于中國的各個地域,于是便產生了國家建立之初的意識現象,這些現象在《山海經》和《尚書》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級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采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玉推動社會發展 玉本身的性質推動了私有制社會的發展歷程:玉由于難得和稀有,成為當時人們為數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征,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便開始了掠奪和占有,誰掠奪和占有的越多,誰的地位就越高。這種過程逐步演化,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于是就產生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玉在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具體還體現在古代關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學說上,實際上就是當時國家政治理論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下列四方面內容: (1)萬物主宰說:這一學說認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間帝王,能夠溝通神與人的關系,表達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間福禍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沒有一點,和帝王的“王”共用一個字。《說文解字》段注解釋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歸往也。”董仲舒也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段注解釋玉的字型為“三玉之連貫也”,即三橫一豎象征一根絲線貫穿著三塊美玉。另“皇”字則是“白”和“玉”的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絕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參通”與王之連貫,兩者關系奧妙,意味深刻。許多經典著作中有眾多的描述,證明“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天地人參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愿望和意識。 (2)天地之精說:這一學說是用天地之精化生萬物的思想來解釋玉的起源,用陰陽對立的觀點來說明玉的本質和作用,從而把玉推崇為事物之尊者,賦予其神奇的魅力。這一學說的論點廣見于各種古代文獻中,例如《周禮正義》引鄭注曰:“貨,天地所化生,謂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謂之貨。”,此外《白虎通義·考黜篇》、《財貨源統》和《玉紀》等均有相同論述。 (3)道德楷模說:這一學說的內容是將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質與當時社會中對于善惡、是非、榮辱、美丑等觀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擬人的解釋,作為評價,判斷人們行為的標準,這種說法也廣見于各種古代文獻記載中。典型的有《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此字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壽說:這一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認為將玉制品供人佩飾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氣的侵襲,掃除鬼祟的禍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這種說法在古文文獻中記載也很多。例《拾遺記·高辛》載:“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同時相信玉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過食玉和服用玉類可以實現永遠年輕的目的。這一觀念宣揚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約要推道家的學術和法術了。東晉葛洪著《抱樸子》,其中《仙藥》一卷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又說:“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等等。 玉文化與紅樓夢 在中國歷史上,《紅樓夢》是一部著名的與玉關系密切的著作。多紅學大家對飲食文化、中醫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等研究頗多,其實玉文化才是《紅樓夢》的重要主題。 大家知道《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可以說是一部玉記。曹雪芹作的這部玉記,實將玉文化的精髓領悟的淋漓盡致,然而他也用另一只眼看到,“玉”已被打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淪為統治階級的至寶。 曹雪芹引用女蝸補天的神話為切入點:女蝸用石三萬六千五百塊,獨獨剩下一塊未用,留在青埂峰下,此石經女蝸之鍛煉靈性漸通,而進入紅塵,云游一遭,又將所經歷之事鐫刻在奇石之上,故曰《石頭記》。 寶玉之名來源于寶玉銜玉出生時所帶來的那塊“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的“通靈寶玉”。 曹雪芹賦予了主人公美玉般的形質,由此賈寶玉有著玉石般高潔堅貞、寬容博愛的自然本性。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不愧為“玉兄”!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貫穿全書的軸心人物。 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寶玉、黛玉,玉字邊兒的同輩,以及賈府所有男人之名,都與“玉”有關,以及賈府日常生活中的器皿玉杯、纏絲白瑪瑙碟子、翡翠盆……在這部傳統文化的大百科全書中,“金玉”之說通貫全篇,這絕不是作者偶然為之,而是中華傳統玉文化對知識分子有著深人骨髓的影響。 《紅樓夢》中的玉文化被作者提到了至高、至純和至美的境界,堪稱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玉性和人性結合的最高峰。姹紫嫣紅的大觀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寶玉、黛玉和妙玉走了歷代士人所能選擇的三條道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和離塵出世。然而在風雨飄搖的封建末世,赫赫揚揚的“寶二爺”被誤解為“癡”、“傻”的好色之徒,這塊被寄予厚望的寶玉,竟是“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可憐辜負好時光,于國于家無望”的“假寶玉”,欲補天濟人而被拋棄;寄人籬下的林姑娘被斥為“小性兒”,“最是多心的”,固守“木石前盟”的愛情亦被“調包計”構陷;“檻外人”道姑妙玉愛潔成癖,卻“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泥淖中”,悲極! 空留頑石被拋棄 賈寶玉不是封建家國之“寶”,而是人格靈性之“玉”。家國需要這塊寶玉來補一補“忽喇喇似大廈傾”的天,然而這塊寶玉卻不走他們安排的“仕途經濟”的補天之路,不僅“懶與士大夫諸男人接談,又最厭峨冠禮服賀吊往來等事”,甚至嚴厲譴責君權專制、家族專制,把它們的代表人物比作“濁臭逼人”的“渣滓濁沫”。 賈寶玉這種“天下古今”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膺越之舉,只能被滿腦袋封建意識的世人看成“偏僻乖張”和“癡呆傻狂”。而寶玉其實是強烈要求補天的,他要修補這天的非人性。賈寶玉(曹雪芹)自認為并始終堅信自己是“補天濟世之材”,具有“利物濟人”之德,但是他并不是用“理治”、“倫常”等“祖宗之法”來補濟,他向往用對人的愛來取代對人的害,用“以情濟人”來對抗“以理殺人”,用一個他所憧憬的“情天”來補封建專制的“理天”! 至此,賈寶玉與寄予他厚望的君父所理解的“天”已大相徑庭。本是執著筑“情天”的璞玉被強拿來做補“理天”的珍寶,美玉已被扭曲,終至一事無成,潦倒半生,“枉入紅塵”,落得“情天莫補,頑石空留”的結局,乃是必然的事。這樣明明是女蝸造就的補天之材,亦“無才補天”,縱有補天之意,也終究無可奈何被拋棄。 絳珠仙草還潔去 賈寶玉乃“今古未有之一人”,“恰恰只有一肇兒可對”。應金而生的薛寶釵被作者賦予“肌骨瑩潤”、“舉止嫻雅”的容貌,“無書不知”、“通今博古”的學識,且“行為豁達”、“隨份從時”,有勝于黛玉的“另一種風流”。無疑寶釵是高貴的,從一開始作者就將她放到了與黛玉比肩的地位,她們各自有“寶玉”名字的一半,正如她們一個帶走了寶玉“木石前盟”的愛情,一個占有了“金玉.良緣”的婚姻,然而曹雪芹卻吝音一個“玉”字于她。 黛玉具有玉樣高潔堅貞的心靈,一往情深的癡情,正是“寶姑娘”難有的。“藏愚守拙”的寶釵,不愧為相夫興家之“寶”,卻實難當人性骨格之“玉”。在賈府“不是正經主子”的林黛玉,這株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論容貌薛寶釵可與之匹敵,論才學史湘云亦能一較長短,其持家不及探春,作畫惜春亦是能手,再加上在賈府中又不得人緣,她是如此的不完美,正如賈寶玉的“癡”、“傻”,于黑暗現實的泥淖,他們是何等的格格不人。然而他們是性靈情愛的兩半,寶玉為了走自己的路,有“就是死了,也是情愿的”癡語,黛玉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吟唱。他們絕不強顏媚俗,同流合污,而是獨善其身,為此他們甘愿付出最大的代價—寶玉走了,黛玉死了。他們最終是以死亡來捍衛自己的美質不受污損,保持了玉樣的純潔。 空門妙玉落紅塵 莫忘攏翠庵的尼姑—妙玉,她實乃徹頭徹尾為“玉”之命運者一大悲!生已不能選擇,亡亦不得而知。欲潔亦成他人園中擺設,云空卻未料流落何方,淪為他人玩物。縱有玉質,無力回天,終陷泥淖中。同是孤女,同是自幼多病,妙玉這異于常人的身世,卻與黛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有人說妙玉是黛玉的影子,此話絕不是妄言,她們身世的驚人相似絕不是偶然。妙玉就是出家的黛玉,黛玉就是紅塵中的妙玉,她們在相同的背景下走了不同的路,在紅塵與空門中各自抗爭、追求,然而在這樣一個社會現實下,紅塵中的黛玉,空門中的妙玉,殊途同歸,都逃不脫社會的栽害。 紅樓二玉中,寶、黛追求自由的愛情,反對封建束縛,其離經叛道早以為人所公認。至于妙玉,不甘青春虛擲的抗爭,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這些與貫穿全書的寶黛愛情在精神實質上都是一致的。《紅樓夢》里,寶玉尊女性,遠仕宦的“怪”病幾人不曉;黛玉的乖決也曾使人議論紛紛;妙玉則更為典型,以至于人人都怕接近她。然而,三人雖都以怪聞名,我行我素的色彩很濃,但三人內部卻一直是互相敬重,視為知心的。俗語道:物以類聚。曹雪芹之所以在三人名字上都冠以“玉”字,其原因就在于在他的心目中,三人在精神實質上具有一致性。 一部“玉記”,贊玉之美,痛玉之被扭曲,悼玉之被構陷!寶玉、黛玉和妙玉之流,他們所具有的先進性與封建末世的落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以玉碎為代價于濁世作鏗鏘之音。一部《紅樓夢》,贊美之,痛悼之,為中國文人發出最為高昂、痛苦的呼喚! |
公司簡介|業務介紹|匯款賬號|聯系我們|法律聲明|免責聲明|知識產權聲明| | ||||||
Powered by © 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奇石展 www.hongbao1990.com 版權所有 | ||||||
![]() ![]() 豫公網安備 41138102000121號 |
||||||
指導單位:中國觀賞石協會 中國奇石文化藝術協會 中國奇石展組委會 中國奇石文化研究會 河南省收藏家協會 | 運營管理:河南京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南陽恒盟律師事務所 | |||||
客服QQ:254013166 1980017353 投稿郵箱: kefu@zgqsz.com 服務熱線:楊會長 13938994987 | ||||||
中國奇石展.中國石展網.中國奇石網.奇石展銷會.奇石論壇.奇石博覽會.珠寶展銷會. | 提醒:禁止發布任何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言論與圖片等內容;本站內容均來自個人觀點與網絡等信息,非本站認同之觀點. | |||||
|